2019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高频考点汇总
第一章 导论
1 简述统计的三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计一词概括有三重含义,即统计资料(或统计数据)、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统计学(或统计方法)。
(1)统计资料。主要是指依据统计原则与要求收集获得的数据资料,以及经统计整理和统计计算、推断获得的数据。
(2)统计工作。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应用统计方法从事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解释的工作。
(3)统计学。它是关于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有关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它的本质是一门方法性质的数据分析科学。
2 举例说明统计数据的各种性质。
答:(1)具体性。如10个工作日、36万元利润、48名失业人员。
(2)群体性。如某民工2005年3月的工资收入1200元。
(3)数据表现形式的泛数字性。如身高用米或厘米,工资用人民币元。
(4)计量性。统计数据可以区分为四类: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3 如何理解统计工作的性质特征?
答:(1)统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
(2)统计是对客观现象的定量认识活动。
(3)统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或反复的观察来获取数据资料的。
(4)统计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突破和克服不确定性障碍,实现对其客观规律认识的能力。
4 简述统计学的性质。
答:科学性、方法性、通用性。
5 怎样理解劳动保障统计与劳动保障专业科学的关系?
答:劳动保障统计是以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活动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以及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为其反映、研究和服务的对象。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依据立法对由于社会和自然等原因造成生活与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经济物质帮助,从而保证其获得基本生活与生存权利的社会经济过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
劳动保障统计基本以我国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范围为对象,其内容未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统计工作的内容。可以认为劳动保障专业科学是狭义上的劳动保障统计科学。
6 简述劳动保障统计的作用。
答:(1)立法、执法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2)管理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3)社会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4)科研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5)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趋势加强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第二章 劳动统计(一)
简述劳动力统计的意义。
答:(1)劳动力统计是劳动力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对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是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3)劳动力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之一。
(4)劳动力统计是劳动保障统计各项内容的基础。
简述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
答: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是组织劳动力统计、研究劳动力状况的基本依据,是认识劳动力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框架。
简述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改革的意义。
答:(1)传统指标体系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相适应,改革在所难免。
(2)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是从市场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出发,能够客观地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同时,这一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惯例,能够与国际通行的劳动力指标相衔接,统计资料具有国际比较意义。
简述我国新老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的差别。
答:(1)产生不同。旧的劳动力指标体系是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照搬原苏联模式;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参考了国际上主要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劳动力市场统计标准的决议文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是我国自行开发的。
(2)新老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的机构不同。(图)
(3)理解不同。旧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将劳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将就业人口定义为实际利用的劳动力,不在业人口为没有被利用的劳动力,理论上不承认失业,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对就业人员有了一个进一步细化,即根据就业人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就业地位和就业身份来划分就业人员的基本指标。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在哪些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点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缺陷:
(1)将劳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即一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将就业人口定义为被实际利用的劳动力,不在业人口为没有被利用的劳动力。
(2)因在理论上不承认失业,因此也未设置“失业”的指标,将事实上的失业现象定义为“待业”,解释为“暂时等待国家给分配工作”,并将该类人员归属为不在业人口,与其他不要求就业的不在业人口等同看待,视为与社会生产、社会劳动无关的人员。
(3)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一旦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国家都可以把他们动员起来参加社会劳动。
这套传统指标体系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相适应,改革在所难免。
简述全面报表制度的主要要求。
答:(1) 统计表式、统计指标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级统计部门或基层单位只能在完成国家报表人物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需要增加若干统计指标。
(2)报表实行逐级布置,直到基层单位,然后再逐级汇总直到国家统计局或有关部门。
(3)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
(4)工作程序的时间性要求较严,一个地区或单位的迟报可能对全国资料的按时汇总都产生重要影响。
(5)要求统计尽可能全面。
论述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缺点
答:1 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点:
(1) 能充分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日常行政管理记录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降低直接统计调查成本。
(2)这种以日常管理记录为基础的统计资料最适宜反映现象发生过程和计量时期指标。
(3)因采用逐级汇总方式,各级汇总单位也都能取得本单位本地区的数据。
2 统计报表制度的缺点:
(1) 实际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少,只是都分散在基层单位身上,以加重基层单位工作负担形式表现出来。
(2)这种以管理记录为基础的调查方式受管理权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
(3)对资料的全面性要求较强。
(4)与直接调查相比,依靠日常行政记录的统计报表方式获取的数据对一些时点现象不太适宜,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我国劳动力统计对就业的定义是什么?
答: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我国劳动力统计中是如何定义失业的?
答: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有就业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有机会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的人。
简述有酬就业人员和自营就业人员的本质差别。
答:(1) 有酬就业人员没有经营自主权而自营就业人员有经营自主权。
(2)有酬就业人员的收益主要是以企业的工资收入,而自营就业人员的主要收益来自企业本身。
(3)有酬就业人员的去留主要由其雇主决定,而自营就业人员完全由自己决定。
第二章 劳动统计(一)
1 劳动力 =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 劳动是人的生产性、经济性的活动,劳动力则是指人从事劳动的能力。
3 劳动力的测量就简化为劳动者数量的测量。
4 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如何主要有四个判断指标,即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
5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6 劳动力资源具有开发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7 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指标定义为: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总和
8 劳动力资源总量是个时点数据,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数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数。
9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他们或者正在从事,或者正在积极寻找某种工作。
10 经济活动,是指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11 处于就业和失业状态的人口,就是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
12 经济活动人口数是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数之和。
13 军人是一个特殊就业群体。
14 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没有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15 16岁及以上非经济活动人口主要有:在校学生、待学人员、家务劳动者、离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者、其他无就业愿望的人员。
16 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各项指标数据,是从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或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资料中取得。
17 失业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等指标也都属于此类特殊时点指标。
18 什么是社会劳动?指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性的,即以取得收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和服务劳动,而不包括那些非经济性的,诸如义务和公益性质的无酬劳动。
19 就业优先原则,又称一小时原则,即在规定的参照期(调查周)内被调查者从事了有收入的劳动在一小时以上即为就业。
20 进行劳动力统计计算时,不算乡村就业人员,因为流动性太大。
21 我国传统劳动力指标体系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全面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是由职工人数、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和乡村劳动者人数三部分加总而来的。
22 就业人员指标的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口普查(十年一次)、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一年一次)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一季度一次)等直接调查;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统计报表制度。
23 就业人员中包括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两部分。其他就业人员一般是指按现行规定不作为职工统计的企业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和雇佣的港、澳、台人员及外籍人员等。
24 对失业人员规定有年龄的下限(16岁),但没规定年龄上限。
25 具有劳动能力,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26 “一定时期”与就业人员指标的参照期相同(在劳动力调查中为一周)。
27 我国的城镇劳动力调查中规定的此参照期为3个月。
28 事实上我国的失业统计仅仅是城镇失业统计。
29 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统计有两个数据来源:城镇登记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
30 城镇登记失业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系统统计。城镇调查失业是由国家统计局。
31 城镇失业登记工作开展始于1978年。
32 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自1995年开始试点,2004年9月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通知。
33 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统计主要从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政府劳动部门的失业登记;另一个是国家统计部门的直接调查,包括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
34 就业不足人员,又称不充分就业,指在就业人员中,因非个人意愿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不足20小时,并且正在寻找或者愿意应聘更多工作的人员。
35 判断就业不足人员的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时间不到20小时,也就是法定劳动时间的一半;二是工作时间短并非个人意愿;三是本人正在寻找或者希望应聘更多的工作。
第二章 劳动统计(一)
36 我国目前尚未广泛开展对就业不足人员的调查。
37 有酬就业人员,是指所有为某一经济活动单位或他人工作,并按事先约定,按期从工作单位或雇主处领取工作报酬的人员。
38 自营就业人员,是指所有直接从事或参与经营,并直接从经营利润中取得经济收入的人员。
39 有酬就业人员 - 员工 自营就业人员 - 老板
40 有酬就业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为他人工作,工作成果为他人所有,是遵循雇主或经营管理者的指示、要求而工作,对工作成果并不负完全的责任,也不承担经济风险,而仅仅是靠其所付出的劳动取得劳动报酬。
41 自营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是为自己工作,拥有经营决策权,并承担着全部的经营风险,其经济收入与经营利润密切相关。
42 职工是指所有在各类单位及其附属机构中工作,并由工作单位按期支付工资的就业人员。
43 判断一个就业人员是否应统计为职工,主要有两个标志:(1) 在单位工作 (2)以工资形式取得报酬。
44 不算职工的有:(1) 离退休再就业人员 (2)在单位工作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
45 职工人数的计算原则主要有:(1) 各单位的职工人数本着“不重不漏”的前提进行统计 (2)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报道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了当月工资,均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
46 为保证达到不重不漏,一般采取的方法有:(1) 坚持谁发工资谁统计 (2)谁发基本工资谁统计(3)职工档案所在的单位先统计。
47 劳动力统计调查的特点:范围广、关联性强、指标不多,但分组很多、某些指标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48 劳动力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1) 总量指标数值应力求全面,不能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 (2)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要正确区分,分别用正确的方法统计准确 (3)对一些难以确定的状态要力求准确判断 (4)要正确处理计划数、编制数、统计数的关系
49 全面报表制度是指由政府统计部门制定统计报表、按级下发到基层单位填表、再逐级上报汇总的一项制度。
50 目前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劳动统计报表主要有:(1) 就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 (2)工业、建筑业职工人数和工资情况 (3)职工人数增减变动情况 (4)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5)职工个人收入情况等。
51 关于劳动力统计的报表主要有:(1) 城镇劳动力供给情况 (2)企业下岗人员情况 (3)离退休人员情况 (4)城镇失业人员情况 (5)企业人工成本情况等。
52 劳动力抽样调查是指为了准确及时地反映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对某一地区人群进行的随机抽取调查情况。
53 简述劳动力抽样调查的特点
(1) 从总体中按科学方法抽出一部分劳动者进行调查,而不对全部劳动者进行调查。
(2)调查对象是劳动者个人,而不是单位。
(3)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询问,而不是由调查对象填表。
(4)调查资料不是逐级汇总而是超级汇总,因而能提供多种交叉分组的资料。
(5)计算方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按一定的方法由样本数值推算出总体的各项指标数值。
(6)虽然从统计部门本身来说,比全面报表制度增加了工作量,但从全社会来说,则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54 中国劳动力调查的调查范围是全国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的所有地区。调查对象是在上述地区居住的全体中国居民,不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
55 在各季度的调查中,第三季度调查范围是全国城乡,其他三个季度的调查范围为全国城镇。
56 调查采用分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样比约为1‰。
57 将未工作人口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失业人口、休业人口和非经济人口。
58 调查的组织工作基本上分三个层次:(1) 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设计抽样方案和调查表 (2)统一调查项目的解释、编码规则的制定、录汇总程序的编制 (3)资料的汇总分析
59 劳动力调查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 严格调查样本的抽取 (2)要认真选聘和培训调查员
(3)能否取得被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也是调查资料是否准确的基本条件之一 (4)调查时,要善于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询问方式,从而获得可靠信息 (5)集体户、流动户等特殊群体的调查是抽样调查的难点
60 行政记录是指政府机关按照某一特定格式所记载的企业发展情况及个人综合情况的记录。
61 简述行政记录在劳动力统计中的作用
答:(1) 由于行政记录具有经常、详细的特点,因此可以为统计调查提供大量的资料,也是统计调查的基础和补充。
(2)行政记录在采用计算机手段以后,记录的情况更加详细,对行政记录略作加工,就成为统计调查的资料。
(3)大大提高了统计的工作效率,降低统计的费用成本。
62 目前可被劳动力调查所运用的行政记录有:(1) 单位人员名册及增减变动记录 (2)单位考勤记录 (3)单位对劳动者发放劳动报酬等费用方面的记录 (4)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记录(5)职业介绍所中有关劳动力方面的纪录。
第三章 劳动统计 (二)
公式比较多,但都必须记住
1 劳动力资源总量指标(即16岁及以上人口或称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统计中口径最大的一个指标,也是人口与劳动力之间的一个衔接指标。
公式:p61
2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有三种:一是以总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劳动参与率(参加劳动的人口比例);二是以劳动力资源(即劳动年龄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亦即一般劳动力参与率;三是分年龄和分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
公式:p62
3 劳动力参与率分析能说明哪些问题?
答:(1) 以国际经验看,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原因是教育的普及使人们推迟了就业的年龄;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经济增长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2)分析劳动力参与率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差异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不同人群劳动力参与率的差异反映了他们在就业机会、收入要求、教育水平,甚至婚育行为上的差别。
(3)利用分年龄组的参与率资料可以勾画出一个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模式。
4 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失业程度,亦被用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的指标。
公式:p63
5 失业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敏感的先导性指标,其不仅直接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水平和供求状况,而且间接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景气状况。 失业率与就业率成反比,在3-4%为正常。
失业率分为城镇登记失业率、青年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长期失业发生率、年失业率。
6 简述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不足。
答:首先,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以来处于较低的水平,未能反映城镇劳动力的实际失业水平,与绝大多数人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观察与感觉有较大的差异。
其次,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市场景气变化反应迟钝,变化很小,起不到先导性指标的作用。
再次,目前按年公布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也使其无法成为敏感性指标。
最后,以目前收集数据的方式,则无法计算分性别、分年龄和其他分类的失业率指标,使失业问题的研究无法深入。
公式:p63
7 与青年失业率同类的失业率指标还有妇女失业率、民工失业率、大学生失业率等。
公式:p64
8 长期失业率和长期失业发生率是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两个长期失业指标。
9 长期失业通常是指一年或以上的持续失业。长期失业率是指某调查时刻的长期失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长期失业发生率则为长期失业人数占同期全部失业人数的百分比。
公式:p64
10 长期失业率是一个静态的时点指标。
第三章 劳动统计 (二)
11 年失业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失业的发生与持续对社会及失业者个人的平均伤害程度。
公式:p65
12 人口就业率,反映劳动年龄人口(即劳动力资源)中就业人员的比重。
公式:p65
13 试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发生的原因。
答:(1) 供需不协调。劳动力过多而经济发展较慢,经济规模较小,吸纳劳动力有限;或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因此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结构不合理。即劳动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形成了结构性失业。
(3)观念需更新。不少劳动者择业意识强,但专选劳动条件好、工资待遇高或社会地位高的单位或职业,而那些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或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或单位则无人问津,形成了部分单位“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 “有业不就”的问题。
(4)信息不灵通。我国地域广阔,但信息和交通运输条件差,形成有的地区劳动力富余,而有的地方劳动力又紧缺的并存现象。
(5)技术进步快。大量新技术的采用,机器代替了人工,机器人代替了自然人,也会增加失业人员。
(6)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不能及时有效流动。
14 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例。
公式:p67
15 就业弹性和就业吸纳力水平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下是稳定的,反映了经济发展与就业的一种客观联系,两者成正比关系。
16 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
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
(1) 我国经济正在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为内涵扩大再生产。
(2)国有企业在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路子,减员下岗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不讲经济效率而过分吸收的劳动力。
(3)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预期我国的就业弹性将会有所回升,并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17 劳动力变动可分为增减变动和流动两类。
18 劳动力的增减变动按增减性质可分为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自然增减是指因自然规律使劳动力总量发生增减变化;机械增减是指因人为原因出现的增减。
公式:p69
19 劳动力流动分析:劳动力流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劳动力流动包括劳动力在所有特征上的变化,即可称他们发生了流动-即职业流动、职务流动、年龄流动、学历流动等等,此时的流动与变动是近义词。狭义的劳动力流动则仅指劳动力在空间区域间的流动,即劳动力在地区间和单位间的流动。
20 简述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流量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点)
答:(1) 从区域流动看,劳动力是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2)从城乡流动看,劳动力是从农村流入城市。
(3)从产业流动看,劳动力是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主要是流向第三产业。
(4)从单位间的流动来看,劳动力主要是从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流向私营、个体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单位。
第三章 劳动统计 (二)
21 农村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特点:季节性、流动量巨大。(农闲时多,农忙时少)
22 劳动力的行业和产业结构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来决定的,但劳动力的行业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又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23 我国现行最新的统计标准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个门类。
24 论述劳动力的行业划分与职业分类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1)国民经济行业和产业的划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职业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职业的分布是社会分工的重要标志,劳动力的职业分布状况也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
(2)行业和产业的划分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划分的基本单位不是劳动者个人,而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或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和单位。职业分类的划分的基本单位是劳动者个人。
(3)分析劳动力在行业和产业上的分布,可以发现国家(地区)经济结构的情况,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比较和研究国家间、地区间劳动力的职业结构差异,对认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和特点有重要意义。
(4)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中,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变动趋势大体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快速上升。职业分类统计资料对职业分类数据的研究和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对国家、企业和广大劳动者都有广泛的意义。
25 我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面对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6 1995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国家资格工作委员会成立。
27 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颁布。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种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
28 岗位是指劳动者在单位工作时所具体承担的工作,岗位是指也的细化或具体化。
29 单位内部劳动力的岗位结构有两种划分方法:(1) 按生产或业务性质划分岗位 (2)按与单位生产或业务的联系程度划分岗位。
30 劳动力的地区结构与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31 劳动力的地区划分的标准方法有:(1) 按行政区划划分地区 (2)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地区
(3)按经济特征划分地区 (4)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地区
32 反映就业人员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有女性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就业人员中的性别比。
33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素质的竞争。
34 劳动力的素质的分析,也就成为劳动力统计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35 劳动力素质,也就指劳动者所具有的品质。具体可分为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等四个方面。
36 文化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的度量标志一般是学历。文化素质是劳动者最基本的素质。
37 地区的人均GDP水平与地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它揭示的道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度发展又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38 研究生19年,大学本科16年,大专15年,高中、技校及中专12年,初中9年,小学6年,扫盲班2年,不识字0年。
39 简述技术素质与文化素质的联系和区别。
答:其联系是:文化素质是技术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文化水平,才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其区别是:技术素质是指企业职工应具备的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或实践锻炼才能具备。从总体上说,文化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应是等同的,特别是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就必须要以相应的文化素质为基础。
40 对企业工人技术素质水平的分析,公式:p86
第三章 劳动统计 (二)
41 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状况的分析,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如助理工程师)、中级(如工程师)和高级(高级工程师)及其他相似系列的职称。
42 身体素质,是指劳动者的体能状况。
43 简述反映劳动力素质的指标有哪些?
答:(1) 年龄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年龄与体质是密切相关的。
(2)劳动者患病情况。某些常见病、职业病患者占全部职工的比重等。
(3)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包括参加广播操等集体锻炼和参加运动会情况等。
(4)体能测试情况。有的单位专门对劳动者进行身高、体重、耐力等进行测试,从而获得反映劳动者身体素质的综合资料。
44 劳动者按年龄分组一般分为三组:15-29岁为青年组,30-44岁为中年组,45岁及以上为老年组。
45 计算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可综合反映劳动力人口总体年龄状况,从总体上判断劳动力人口是年轻化人口,还是老龄化的劳动力人口。公式:p88
46 劳动力老龄化是指45岁及以上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
47 2000年以后劳动力人口将快速趋于老龄化。而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化人口是总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48 思想素质,是指劳动者的爱国心、事业心及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作风。严明的劳动纪律等也是职工思想素质的重要体现。
49 劳动力政治思想素质的指标较多,一般可分为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两个部分。
50 客观指标包含:(1) 党团员占的比重 (2)先进分子占的比重 (3)迟到早退矿工率。
迟到早退矿工率公式:p89
51 主观指标包含:(1) 员工对国家大事、企业大事的关心和投入程度 (2)员工对现有工作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程度 (3)员工对单位领导、单位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前途的满意程度 (4)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程度 (5)员工的法制观念等。
52 劳动力素质的动态分析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编制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与同时期的全国、全地区、全行业同类某企业进行比较,看变动趋势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本文标签:上海自考 管理类 2019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高频考点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http://www.shzkw.net/)
⊙小编提示:添加【上海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4年上海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上海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
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上海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相关《2019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高频考点汇总》的文章
上海自考便捷服务
上海自考微信交流群
扫码加入[自考交流群]